近期,不少地方應該都看到了手機上顯示的那片“雨”,不是淅淅瀝瀝的小雨,就是狂風大作的暴雨,或者一片簾幕的大雨,無不在昭示著汛期的洶湧澎湃。
沒錯,我國大範圍持續出現強降雨天氣,各大城市著實又體驗了一把出門濕鞋,打傘雨斜,坐車滴水,返潮發黴的雨天常態。更重要的是,年年都在喊的“暴雨看海”依舊延續到了2019年,內澇情況仍然嚴峻。
根據水利部公開的數據,我國在2010年到2016年期間,平均每年有180多座城市遭受內澇困擾。這讓人很直觀地感受到了,城市排水基礎建設體係的不完善。業內專家也很肯定地表示,我國排水係統欠賬太多,短期內強化基建的措施看不到明顯成效。
這也是為什麽,我國越來越重視地下管廊體係的重構,汙水管網的改造升級,以及關於城市“海綿化”改造的推進。
顯然,海綿城市建設是治本之策,但是城市水環境生態格局的改變需要不短的時間。分而行之,管網建設和改造就成為了當下解決內澇問題的重點措施。實際上,財政部和住房城鄉建設部不久前印發了《城市管網及汙水處理補助資金管理辦法》。
辦法明確表示,支持①海綿城市建設試點;②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;③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;④中西部地區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。
針對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,定額補助標準為:

幾乎同時,住建部還印發了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劃技術導則》,旨在指導各地進一步提高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劃編製水平,因地製宜推進綜合管廊建設。
眾所周知,我國整治城市內澇已有數年,但很多地方仍沒有看到根本性改變,這除了欠賬太多,轉身太難之外,城市政策規劃如何因地製宜並且嚴格落實也是一大難題。技術導則指出,要統籌新老城區、地下空間和管線規劃,結合給水廠、汙水廠、熱電廠、變電站、燃氣場站等進行布局。
城市內澇問題關鍵在於城市規劃布局不合理,雨水消納能力不足,由此也引發了一係列其他環境問題,例如成為黑臭水體久治不愈的汙染源,成為土壤汙染的推手之一,成為垃圾汙水橫流破壞市容的隱藏線等。
實際上,如今的地下管廊建設也可以劃歸海綿城市建設的一部分,專家對此進行了幾點探討,本文篩選總結一下
就目前來看,黑臭水體治理要推進汙水管網建設和改造;汙水處理廠新增需要配備汙水管網係統;飲用水源地保護需要考慮汙水直排和汙水管道;海綿城市建設更需要從地下管廊入手,打好改造根基。
由此可見,汙水管網和排水係統在水環境、水安全、水生態的閉環中分量幾何。未來,可期。好文閱讀:夏季遊泳池水處理的五大步驟